两会故事会——乡村振兴

来源:华语环球 编辑:钟毅 2018-03-13 14:02:32
-

两会故事会——乡村振兴

新世纪以来连续15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热点话题之一。

浙江@中国东部:“引得回来 留得安心”

两会故事会——乡村振兴

“今年是我返乡创业的第10个年头,我的家乡在嘉善县魏塘街道长秀村,这里四面环水、土地肥沃、交通便捷,近万亩耕地98%是水田,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却因农业效益低一度面临发展的困境”。10年前,从事制造业的孙军毅然回村,带领村民们种植芦笋等经济作物,投身农业转型。

两会故事会——乡村振兴

经历了从自产自销到订单农业,再到卖标准、卖质量、卖安全、卖体验的转型升级,人大代表、嘉善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军最大的感触就是,要发展农业,就要留住乡土人才,“首先需要形成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改善乡村创业创新环境”。孙军建议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解决返乡青年的待遇、身份等后顾之忧,对乡土人才要加大鼓励力度,让那些愿意服务乡村的各类人才引得回来、让他们留得安心。

“回乡种田,越干越有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蓝图面前,孙军对未来充满信心。

贵州@ 中国西南: “不改没有出路”

两会故事会——乡村振兴

每年“两会”召开的时候正是万物生长的时节,地处西南的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镇耳贡村,2600多亩茶叶进入了采摘期,村民们热火朝天地筹备起早春茶的采摘工作。而几年前,这个地区还是典型的“留守村”,由于海拔高、山地多,玉米种植经济效益差,六盘水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外出务工的收入,老人孩子留守家乡。

两会故事会——乡村振兴

如今,六盘水通过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才有了早春茶丰收的热闹场景。六盘水市在产业发展中还探索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并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市长李刚说,“三变”改革是一条脱贫攻坚的“黄金腰带”,这根“腰带”,就是把土地等资源“绑”在农民身上,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身价,让他们得到更多收益。

两会故事会——乡村振兴

——“我们心里也没底,当时大家都在说:改失败了怎么办”

——“改失败了再改,不改没有出路。”

2017年底,贵州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2万元,全村人均收入增长到11200元,很多人无法相信现在的“富村”塘约村曾经是个村穷、民弱、人散、地荒的二类贫困村,集体收入曾是一张白纸,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

两会故事会——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长陈训华表示,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塘约村探索出以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的“塘约经验”,盘活农村的沉睡资源,让农民有多种收入渠道,共创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塘约村按照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并且建立了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

陈训华说,乡村振兴中乡风民风也很重要,塘约村在广泛征求所有村民的基础上,制定了村规民约“红九条”,确保村民管理有序,互相遵循。

黑龙江@ 中国北方:“黑土地保护比蓝天保卫战更难”

两会故事会——乡村振兴

“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黑土地保护比蓝天保卫战难度要大,恢复时间更长,投入成本更高,责任也更重”,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金会指出,黑龙江的黑土耕地面积大,超过全国的一半,建议在耕地轮作休耕、有机肥的施用,以及推动黑土地保护方面继续给予重点支持。

两会故事会——乡村振兴

保护好黑土地是根本,让“黑土地”变“金土地”是当地农业改革的重点。“目前黑龙江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1,明显低于全国2.2:1的水平,这既是短板也是潜力”,王金会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黑龙江施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金钥匙”,他建议把黑龙江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在燃料乙醇项目上给与相关的政策支持。

青海@中国西部 因地制宜“精准”振兴

两会故事会——乡村振兴

“我们这里养殖的三文鱼发到上海一公斤要200多元”,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说,一提到三文鱼产地,大家首先会想到丹麦挪威的北欧国家,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青海也能养殖三文鱼。

马乙四夫说,乡村要“精准”振兴,对红光上村人来说,就是用好当地的特色资源。红光上村地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以西30公里处、黄河公伯峡水电站大坝脚下,“水库落差大、水温低,特别适合养殖三文鱼这样的冷水鱼”,马乙四夫说下一步将带领村民对三文鱼进行产品深加工,“还有比较大的利润空间。”

两会故事会——乡村振兴

马乙四夫说,要振兴乡村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规划。红光上村紧邻水电站,不仅有独特的养殖条件,还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不过基础设施薄弱,他打算带领村子改善基础设施,吸引各地游客,增加村民收入,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马乙四夫特意把旅游宣传册从家乡带到了北京,“这里是当年被俘的西路军战士被关押的地方,他们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建造学校、清真寺等建筑。在苦难中他们一直抱着坚定的信念,在艰苦的劳动过程中把红五星、镰刀、斧头等图案雕刻在青砖中,镶嵌到墙壁和地基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现在我们把历史遗迹发掘保护,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历史。” 

“我们村以前有50多户在上海、深圳等地开拉面馆,现在有20多户人家看到家乡发展好、机会多,纷纷回乡创业了”,马乙四夫在调研时发现,村民们建设家乡的愿望非常强烈,“我们作为基层干部,只要放开手脚干,就能带着群众干出一番事情来。”(记者 程昱、沈湜)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