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健访谈:对话姚明》——人生下半场 大目标需要大耐心

来源:华语环球 编辑:李敏婷 2021-01-05 15:27:04
-

刚刚过去的2020年,姚明过了40岁生日。

古人说,四十而不惑。到这个年纪,就是按照既定人生理想往前走,做人做事有了明确的准则和标准,不会再犹疑不定。

但在姚明身上,似乎早在很久之前,他就进入了“不犹疑”的状态……

1月2日,《鲁健访谈:对话姚明》在CCTV4播出。当年的“小巨人”,如何喜欢上篮球;当上“姚主席”,要为中国篮球改革制定什么新目标;作为“姚老师”,公益之路上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对话中,姚明这些人生不同阶段的多面“角色”,有了更多生动的注脚。

“铁面”姚主席

2000年,20岁的姚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悉尼奥运会),面相还很稚嫩的他,被记者问到觉得自己有没有实力打NBA的时候,只回答了一个字:“有。”

19年后,被记者问世界杯失利谁来担责,他的回答还是一样坚决:“我。”

为什么在那一刻作出这个选择?

他告诉鲁健:“我不是为了背负压力而来,但是为了干成这件事,压力必须背。”

球迷对他的问责声,自然也有,但似乎相对宽容。

这或许就是因为,20多年前,从姚明踏上篮球赛场的那一刻开始,他一直在拼尽全力,为中国篮球增光添彩。

未来,“姚主席”的篮球改革会成功吗?他的“大目标”多久能够实现?

爱笑的姚老师

被姚明手把手教两周打篮球,会是什么体验?

四川广元的一群乡村小学生有发言权。

2015年,姚明把自己放到大山深处,整整14天,专心教小学生上体育课。

那一年,他35岁,由他发起的“姚基金”7岁了。

2008年,为了帮助汶川地震灾区进行校园重建,姚明创办了姚基金。完成这个目标后,姚基金提出“以体育人”的理念,希望能为乡村地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出一份力,让那里的孩子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和陪伴。

尽管已过去5年,但当鲁健拿出支教照片,姚明一眼就认出了曾经支教的地方。在那里,一间空教室是“姚老师”的“卧室”,几根竹竿支起来是“姚老师”的“衣柜”,水塔的小门一关就是洗澡的地方……虽然生活条件一般,但从跟拍的纪录片里可以看出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姚明,笑得特别开心,教起体育课来,更是格外细心。

如果当年姚明去学了考古

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从小就有身高优势,在别人眼中是“天赋异禀”,但姚明却说:“如果我小时候没有走打篮球这条路的话,那这些天赋还是天赋吗?”

让我们展开想象,如果当年身高2米多的姚明去学了考古,中国后来的篮球界和考古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机缘也好,命运也罢,最终,姚明还是爱上了篮球。在他眼中,爱好才是最好的“天赋”。今天的父母更加了解体育能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健康,更关乎性格和心理的养成。作为政协委员的姚明一直努力推动“教体融合”,他相信当需求被扩大,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上下的合力,去完成一个转变。

简单点,才能更专注、更专一、更专业。

这也是这档新节目——《鲁健访谈》给人的第一印象。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高端人物访谈节目,每期30分钟的《鲁健访谈》,从2021年1月2日起,每周六晚19点30分~20点在CCTV4与观众见面。

在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占据热搜、收视率前列的当下,做一档形式简单、加入纪录方式的访谈节目,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谈话节目最好的时代还在吗?

谈话节目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哪里?

我们常说,当你不够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就很难真正走近一个人,触及他相关的领域,感知他所处的时代。

而坦诚朴素的对话、真实客观的记录,是走近人物内心的重要方式。

当提问朴素而精准,回答富有个性又极具延展性,人物的故事与思考、感受与洞察便弥漫开来。就像这档节目所相信的,无论你曾经对某个名字多么熟悉,始终“百闻不如一谈”。

真诚、有趣。

这是一档谈话节目的初心,也希望成为它一直坚持的目标与价值。

戳视频看完整版

《鲁健访谈:对话姚明》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