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里的红色印记》第一期:南瓜地里长银元

来源:华语环球 编辑:钟毅 2021-06-28 14:50:25
-

泉州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它还是一个具有深厚红色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先后走访了泉州永春县的横口乡、仙夹镇等多个乡镇,切身感受了红色侨乡在中国乡村振兴的跑道上,取得的突出成绩。

横口乡环峰村,距离县城90多公里,曾是一个偏僻落后的革命老区村。走在画有红军故事彩绘的乡村街道上,红色印记随处可见。眺望前方,一座用红砖砌成的建筑群——“横口学校”醒目地矗立在山顶。走进这座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小学生林子龙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在当地口耳相传的“南瓜地里长银元”的红军故事。

1929年,当时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率领部队进驻永春县横口乡休整训练时,红军炊事员在百姓地里摘了南瓜留下银元的感人故事给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子龙的曾祖父林兴阵告诉我们,红军的历史不能忘记,我们去记录历史的时候就是坚持一个原则:实事求是。

林兴阵说,如今红军曾经休憩的郭氏家庙改造成了红军纪念室,室内陈列着丰富的红军文物,成为了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这是将革命史实转化为新时代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横口乡环峰村主任郭为堤表示,借红色教育基地的契机,带动村民发展双华李基地、芦柑基地和油茶基地,还有美丽乡村建设等。现在以种植和养殖为主,村集体帮扶合作社,合作社帮扶农民,带动产业发展。

现在,环峰村以美丽乡村建设及红色旅游开发为宗旨,打造“感受青山绿水、追寻红色印记”的红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探索出一条红色旅游促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每逢节假日,旅游大巴载着一车又一车游客造访,小乡村沸腾了……

龙水村位于永春县仙夹镇,是坐落于半山腰的乡村。以前,因山地贫瘠,只能种植毛竹,是当地漂洋过海出南洋最多的村庄。龙水村支书郭志煌告诉我们,以前没有游客来村里,现在游客很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龙水村有着“中国漆篮之乡”称号。当地村民将竹艺和漆艺融合于一体,制作出了独一无二的龙水漆篮,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漆篮是福建闽南地区一种著名的漆器手工艺品,当年闽南人漂洋出海到达东南亚时,漆篮也随之传到了海外,并受到海外侨胞的广泛喜爱。龙水村支书郭志煌告诉记者,龙水漆篮在海外有着巨大的市场价值和文化认同,可是龙水村会漆篮的手工艺人已经屈指可数了。

为了重新盘活村里的漆篮产业,同时也是福建省漆艺大师的郭志煌放弃了外地生意,返乡创业,创办了龙水漆篮工艺有限公司。他认为,老祖宗留给后世的“传乡宝”不能丢,这红红火火、金光灿灿的漆篮会给家乡带来财富的。

郭志煌致力于龙水漆篮品牌的打造。他说,龙水漆篮作为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其传承也需要转变和创新,既是迎合市场的需要,也是自身增值、提高手工艺人收入的要求,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并推广这项技艺。返乡的年轻手工艺人郭惠芬就是村里“漆篮非遗进校园”的受益者,现在像她这样返乡做漆篮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她说毕业之后选择回到家乡学习漆篮的制作技艺。在学习过程中,想运用自己所学的一些现代网络技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认识漆篮,了解漆篮,并最终爱上漆篮。

来自福建终身教育非遗课程摄制组的伍文华老师深刻感受到,中国很多民间工艺流失严重,通过“非遗进校园”等项目将古老手工艺与年轻人相连结,是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责任和目标。

漆篮产业的重振,带动了乡村综合文旅发展。如今,龙水村一改往日凋敝,成为了美丽富饶的乡村。山上的毛竹编成了“聚宝篮”,村里的闽南红砖厝变身为古朴时尚的民宿对外迎客。

在乡村发展的浪潮中,侨乡龙水人不忘初心,努力传承祖先手艺,重新繁荣了乡村,守住了乡愁的载体。通过他们创造的漆篮向外传递着手艺的温度和发展的幸福,古老的漆篮和新时代接驳出了灿烂的乡村振兴。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