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里的红色印记》第九期:小村庄的“觉醒年代”

来源:华语环球 编辑:钟毅 2021-07-01 09:21:58
-

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著名侨乡,有旅居海外华侨约75万人,分布在68个国家和地区,素有“海内海外两开平”之称。在这里有一个宁静的小村庄,近百年间涌现了数位红色人物,那便是开平市塘口镇以敬村,也是谢创故居的所在地。在新时代,开平塘口镇通过“活化”红色故居,使红色资源“动”起来,红色文化“活”起来,带动乡村振兴,让红色小村庄步入“觉醒年代”。

车子沿着村里的彩虹道蜿蜒向前,在一座五层碉楼和一座庐屋前停下,碉楼外墙上精美的灰雕被修复如初,楼顶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院子里的一株仪花树播撒着满院的芬芳,这里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的根据地,也是中共开平党组织重建人之一谢创的住所。

只要有时间,谢创的儿子谢军威都会从广州赶回开平塘口镇,为来参观的党员、群众、学生们讲述父亲的革命故事。从2019年7月正式开放以来,谢创故居已吸引2万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谢军威告诉记者,80多年前,父亲放弃海外优渥的条件,远渡重洋回到故乡领导开平人民英勇抗战、重建开平党组织,把个人利益与国家、人民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投身于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事业中,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奋斗了一生。

走进谢创故居,一层墙上的展板生动呈现了谢创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故居二层栩栩如生的蜡像还原了重要的会议场景,并保存着一批珍贵的革命资料。为了让资料更丰富翔实,谢军威曾循着父亲的足迹,辗转到美国档案馆、旧金山当地大学等地,通过当年中文报刊登载的新闻,查到了父亲当年为维护美国当地华工的权益而开展革命斗争的事迹。谢军威告诉我们,父亲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着他。

受父亲的言传身教,谢军威先生从1993年一直到退休,先后在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广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工作,坚守在为百姓服务、为侨服务的岗位。退休后,当得知塘口镇政府提出要将谢创故居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时,他和家人第一时间大力支持,把中山楼无偿托管给政府,也在当地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五月底的广东暑气渐长,此时开平塘口镇以敬村里热火朝天,道路两侧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微风吹过掀起一阵阵波浪。作为名副其实的“红色村落”,田间一座座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碉楼里,蕴藏着一个又一个的红色传奇故事,见证了曾经的热血与辉煌。

如何让红色村庄“觉醒”,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每天穿梭于红色故居之间的塘口镇党委副书记黄景林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要让塘口镇发挥自身特色,首先要实现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创”的深度融合。

随着谢永宽故居、寿田楼的主人陆续将自家的碉楼托管给政府,塘口镇政府也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尽量避免故居设计的同质化,赋予故居新功能,并重视观感的效果,使每一座故居都有其匠心独具的功能和定位。

黄景林也意识到,“活化”本地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要让村民感受红色资源开发带来的积极效应。他说,下一步,塘口镇将进一步加强以谢创故居为主线的红色文化品牌建设,串联起谢永宽故居、谢启荣故居、谢启荣烈士纪念碑、以敬小学等红色资源,推出“以敬红色基地游览路线”,探索出一条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80年前,在塘口镇以敬村,革命前辈点燃了革命的星火,此后渐渐形成了燎原之势。无论时光流转,碉楼依旧静静地伫立在田间地头,红色基因仍然在当地人的血液里流淌。随着开平文旅产业的崛起,这个小村庄成为青年创客交流和展现创意活力的基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这里尽情地施展抱负,用青春、智慧和活力,点亮红色村庄的未来。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