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里的红色印记》第十期:塘口镇的“青春之歌”

来源:华语环球 编辑:钟毅 2021-07-01 09:25:50
-

广东省开平市拥有广东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现存1833座千姿百态的碉楼遍布在城镇乡村,其中一座“红色”碉楼—中山楼100多年来屹立在开平市塘口镇以敬村,这就是中共开平组织重建人之一谢创的故居。如今,谢创为之奋斗的这片热土,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传承,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放弃海外留学及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归这片红色土地,吹起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在谢创故居的塘口镇,记者见到了“此间•国际研学空间”项目的负责人、95后的开平姑娘余嘉琪。一头乌黑的披肩长发,穿着一袭白底印花连衣裙,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月牙,如邻家女孩般温婉亲切。可当她娴熟地穿梭于正在施工的老建筑间,又展现出对当地历史掌握的底气及专业的管理能力。她用柔弱的肩膀勇敢地担负起占地3000多平方米塘口旧墟核心区域的修缮与功能开发的重任。

缘于从小埋下的种子,余嘉琪一直惦记着自己未来是不是可以为家乡做出一点贡献。当2019年从中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时,她毅然选择回归乡村。在余嘉琪眼里,家乡的红色资源丰富,一座座碉楼还有更加精彩的东西等待去挖掘,她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思考着家乡旅游的发展方向。

由于种种原因,塘口旧墟曾经是个热闹的片区,后来逐渐变得残破、衰败,而余嘉琪最大愿望就是将这里“活化”,带动周边的乡村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2020年,余嘉琪和几个伙伴组成文旅项目开发团队入驻塘口镇青年文创小镇,镇政府为他们这样的初创团队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扶持。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间”项目已初具规模,塘口旧墟的特色建筑群被改造为国际研学及侨乡文化展示、承载乡愁的空间,环绕四周的稻田可开展自然体验,就连不远处的碉楼人文景观也被巧妙融入其中。余嘉琪说,整个项目的最大使命就是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项目的运营中,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职位和角色。例如已经入驻“此间”项目的木匠叔和灰雕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他们能把属于开平华侨的历史文化传授给更多年轻人。

余嘉琪透露,由于江门和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近年来两地青少年交流互动频繁,她正努力让塘口镇的文旅资源对接上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客源,扩大朋友圈。

而在澳门舞蹈总会副会长李政纳看来,澳门和江门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有非常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澳门有很多人来自江门的五邑地区,他们的后代都有非常强烈的与故乡产生联系的需求。他说,“此间”项目目前在做的“遗产研学”正好契合当前时代发展需求,他们也希望能够从擅长的舞蹈和艺术教育入手,把江门澳门两地的研学线路串联起来,激发澳门老街和开平碉楼的遗产价值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余嘉琪的“碉楼梦”在塘口镇尽情地绽放着,下一步,一个更大胆的构想在她心中酝酿,她畅想说:“我们想在开平这里设立100个碉楼博物馆,把散落在乡村村落里一些荒废的碉楼和居庐,把这些老房子‘活化’,注入不同的展示内容,可能是某个家族史或是关于碉楼文化的展示,或者某个开平当地企业的发展史,把不同主题的内容注入到建筑里进行展示和呈现,当地的村民能参与商业经营的部分,整个线路串联起来,整个村落的活力就都带动起来了。”

如今开平市塘口镇青年文创小镇逐渐成为了青年们的创业热土,已经吸引了超10家优秀的文创和设计团队进驻、超100名优秀青年参与乡村建设。开平市塘口镇副镇长李振聪跟记者说:“年轻人需要有热情,看到这个地方发展的希望。通过乡村振兴,搭建平台,这几年我们积极引进很多项目,今年4月份我们签下 ‘塘风剧场’项目,运用我们非常有历史韵味的粮仓,计划通过澳门的商业运营模式,结合本地的文化创意,建立具有现代商业模式的文化项目。”

80多年前,谢创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投身于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事业,谱写了一首壮丽的“青春之歌”。如今,随着一个个文创项目的落成,一处处“网红”打卡地的火爆“出圈”,以红色文化和碉楼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文旅产业渐渐“显山露水”,一群传承红色基因的青年人正续写着塘口镇的“青春之歌”新乐章。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