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最初写作“荼”,《尔雅·释草》曰“荼,苦菜”。现在的“茶”字在唐代由“荼”去掉一横逐渐演变而来。
茶被古人誉为“群芳最”,“百草英”;它在早期是一种久服不伤人的药物。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强调: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三月又到春茶时,何不让我们撷一缕暖阳,赏诗、品茗、踏青去……
仙芝 嫩蕊 雾里青
沿着蜿蜒碧波的秋浦河,两岸高山密林间隐藏着小片小片的茶园,美景引发起怀古之幽思,想象陆游的“ 三月寻芳半醉归,柴门响动竹常开。秋浦万里茶人到,笑说仙芝嫩蕊来。”
跟随古人的足迹我们来到皖南的秘境之地——石台县(古称石埭)。崇山峻岭的地貌,让这里自古偏居一隅。殊不知此地因为独特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早在南宋时期已是名优茶叶的产地。《文献通考》中记载,宋代当时全国名茶共三十七个品目,其中“仙芝”、“嫩蕊”就产于皖南一带,尤以石台茶仙寓山为之最。明代沈德符所著的《万历野获编》中云“仙芝、嫩蕊、福金、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出饶州、池州。”
由于“嫩蕊”产于海拔千米的云雾之中,茶园常年被云雾笼罩,所以当地人称此茶为“雾里青”。雾里青茶,从明武宗正德三年被列为贡品。此后每年三月,雾里青茶由挑夫从仙寓山“徽饶通衢”挑到山下,装上小船顺秋浦河而下,在池州上大船,顺长江而下,经芜湖、南京至扬州转入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城。
清乾隆年间,雾里青茶通过广州“十三行”开始销往欧洲。一七四五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商船满载中国瓷器、丝绸、茶业、香料,从广州出发返回瑞典。当商船即将抵达哥德堡港口时触礁沉没。时过境迁,雾里青茶也逐渐被世人所淡忘。
二百多年后,瑞典的海洋考古专家对当年的这艘古商船进行打捞,在打捞上来的青花瓷坛中竟然发现了因为密封尚好仍可饮用茶叶。通过专家考察,结论是当年出口的这批茶叶中有松萝茶、武夷茶等,而前文中所提到还能饮用茶叶则是来自安徽石台县的雾里青茶。因为此茶十分珍贵,被封装在浮梁所产的青花瓷罐中,经几百年仍可饮用。
历史穿越回来,这款276年前的贵族茶究竟是什么滋味?我手中的这杯正是这几天刚刚采摘制作的明前雾里青。茶汤滋味鲜爽,香气细腻馥郁,带有淡淡的玉兰花香,轻啜一口喉吻润,再品破孤闷,喝到畅快时顿觉肌骨清;再赏茶汤汤色嫩绿明亮,一个个鲜嫩的芽头遇水逐渐苏醒竖立在杯中,随着水流翩翩起舞,这真是视觉和味觉的“交响”,更何况还有那么多茶背后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探寻和体味……
祁门红的圆舞曲
团匾三筛细细陶,紫针拈得见金毫。
倾泉忽见红霞珀,漱玉甘逢玉宴桃。
谜底:祁门红茶
相传清代安徽黟县人余干臣,曾在福建做一小吏,罢官回乡后,因见红茶畅销多利,便在至德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闽红茶”制法,开始试制红茶。1876年,余氏又先后在祁门西路镇、闪里设红茶分庄,扩大经营。由于祁门一带自然条件优越,研制红茶品质超群出众,因此,产地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在国际红茶市场上亦引起了茶商的极大注意,日本商人称其为玫瑰,英国商人称之“祁门”。
茶的品种和滋味大致由树种与制作工艺所决定。都是红茶类,福建的正山小种追求“松烟香、桂圆味”。祁门红茶选用的是皖南优良的槠叶种茶树。大地回春万物萌动时茶树伴着幽兰和映山红一起成长,沾染了它们的气息。所以祁门红茶讲究一种似玫瑰、兰花、水果等的复合型蜜香味道。有人把这种“祁门香”形容为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
1929年的《安徽建设》中也记载:安徽自昔向制青绿茶,改制红茶,实肇于秋浦。1979年《安徽名茶》,开篇就介绍了祁红:“祁红”的产区不只限祁门县一地,在昔日包括至德(今东至县)和浮梁(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管辖)等地。
皖南的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山岩灵秀,溪水潺潺;茶园葳蕤于山间,兰馨比肩共长;享林木之芳泽,滋味甘润悠长。
春和景明,在明媚的春光或蒙蒙春雨里,烹一壶茶、捧一本书、享受时光,让一杯好茶慢慢滋养我们的时刻,还要感念那些顶烈日辛劳采茶人和昼夜不眠的制茶师傅。和“茶”打了几十年交道,恢复雾里青茶制作工艺的郑孝和先生对“茶”有一番自己的理解:仓颉造字时就注定“茶”是人在草木间劳作,只有种茶、做茶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辛劳和不易。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作 者:燕 枫
编 辑:黄 今
李 茜
摄 影:胡 戈
制作人:汪 鑫
监 制:洪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