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赤子心 归来仍少年——林风眠

来源:华语环球 编辑:黄今 2021-06-10 14:51:24
-

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

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州人。他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后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筹办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林风眠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

对于艺术领域“小白”的我如何了解这位林先生和他的作品,走进林风眠纪念馆是个很好的途径。

走进广东省梅州市林风眠纪念馆。经过一段坡道,转角后豁然开朗,一池方塘中倒映着白墙灰瓦的纪念馆,绕过游廊进展厅,迎面是一位和蔼的老先生坐像,正是林风眠像。身旁是他的学生吴冠中对林先生的评价: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

展览中介绍了林风眠一生的成长经历和艺术之路。他能走上艺术道路,一方面是受到家人的熏陶,另一方面也与伯乐梁伯聪的赏识和鼓励分不开。

1919年,对艺术满怀憧憬的林风眠19岁离开家乡,勤工俭学赴法留学。当时与他同船的还有林文铮、蔡和森、蔡畅、向警予、葛健豪等百余人。到达法国后,他先后在法国国立迪戎(DIJON)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师从杨西斯和柯罗蒙。此时的欧洲艺术正处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时期,美术领域经历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的发展。如此丰富多源的艺术土壤滋养了林风眠对艺术的渴望,也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

当时,法国国立迪戎(DIJON)美术学院院长杨西斯提出来让林风眠回眸东方的醒世恒言:“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院的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富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这成为林风眠日后“中西艺术调和”思想的起点。

说到“中西艺术调和”,从他的作品中可见一斑。没有了中国传统绘画固有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方形构图、不留白、不题跋、只签名落款。从作品的用笔、浓艳的色彩到空间关系均是西方的绘画语言。但是画中无论是风景、人物、动物、静物却分明是东方的样子。

在《宝莲灯》、《蓝衣仕女》、《仕女图》等描绘女性题材的作品中,柳叶弯眉、樱桃小口、消肩蜂腰的特征更显出东方女性温良淑德的韵味。不信你可以对比莫迪里阿尼的《女人像》,林风眠笔下的仕女们永远是那么温暖。在知道林先生童年和母亲的不幸故事后,我更愿意相信,《仕女图》是先生在想念母亲的样子。

在林风眠的绘画作品中,他将《老子》的“大巧若拙”诠释的淋漓尽致。他曾说:“我要尝试把西方的东西放到东方里,再把东方的放一点到西方。有人也想放,正在放,却放不进去。”他将西方塞尚、马蒂斯等艺术家的现代绘画语言巧妙地与中国古代民间绘画元素糅合交织,浑然一体,并实现了从水墨画向彩墨画转变的顺利过渡。有学者评价:战争年代的艰苦探索,林风眠苦心孤诣,孕育了包括花鸟、风景、静物、仕女和戏曲人物各类题材的“林风眠格体”。这种看似古朴又随性的风格打动和开启了大众对美的大门。

“教”的本义为教育和“上所施下所效也”。延伸一些,“教”是让大众被美好、善良、正直的事物所影响,从而有意识地转向做有道德的人。美育教育除了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外,使人向善才是根本。

林风眠回国之后,就以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用他的画作影响大众。先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现中央美术学院)和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他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培养出了像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艾青、祝大年等一批艺术名家和优秀学生,为中国现代美学教育作出巨大贡献,被称为一代宗师。

回望先生一生,他那颗对待艺术的一颗赤子之心,归来仍是少年。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作 者:燕 枫

编 辑:黄 今

石香云

签 审:鲁 光

制作人:汪 鑫

监 制:洪 琳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