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问茶,邂逅顶流

来源:华语环球 编辑:黄今 2021-09-18 11:49:09
-

毫香、鲜爽、粽香、蜜甜、饱满、顺滑……

这些都是对白茶的赞美之词。说到白茶,可谓是茶界中的后浪,是继普洱、岩茶之后,近年顶流热门的茶叶品种。

大器晚成的白茶,究竟有哪些深藏不露的功夫?让它“长江后浪推前浪”,成为茶客们爱不释口的佳品?今天,小编就带您一起深入茶区,和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一起做茶、聊茶。

后浪小白茶的品质

桂月,福建建阳漳墩镇。

小镇漳墩地处闽北,背靠武夷山,起伏的山丘上茶田和农舍相邻,远山近水呈现着不同层次的绿色。此时的茶田正处于休养状态,恣意生长的茶树,自然、原生态。

菜茶小白和水仙白茶,是这里盛产的名品,历史可以上溯到清代。建阳白茶协会会长、南平市贡眉白茶非遗传承人李泉弟介绍说,“清代嘉庆初年,闽北就已经生产白茶,当时主要是建阳漳墩的菜茶品种,也称小白茶。”

为了印证小白茶历史的悠久,李泉弟还特意带我们到漳墩看小白茶的母树。母树的树冠茂盛,树形粗壮,树枝上还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青苔。

虽然白茶最早是从建阳菜茶中选育出来的,但是后来者居上。现在,白茶的知名产地是福建的政和、福鼎两地,茶树品种是大白和大毫。

白茶因采摘标准的不同而划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价格也由高到低,茶汤滋味各有千秋。

白毫银针因为是采摘于清明最早最嫩的芽头,每个芽叶都身披茶毫,所以十分珍贵。喝的时候可以提前温好茶壶,把茶叶倒入,借着茶壶的余温“毫香”四溢。

接下来可以沸水泡茶了,15秒内出汤,得到几近透明的汤色。轻啜一口清淡似水,再品才觉察出细微的变化,这才是山中清泉甘冽之味。

比起白茶中的贵族白毫银针,芽叶相间的白牡丹就平易近人多了。茶汤既有毫香,又有厚重的滋味衬托。价格亲民、味道醇厚,这样的优势让大众喜爱。

贡眉和寿眉,稍有区别,但都绝无芽头。反映在茶汤上,多了几分山野的质朴,喝起来总想大呼“过瘾”二字

简约不简单

制作白茶的工艺到底何人何时发明?至今难以考证。明代田艺蘅的《煮泉小品》中记载:“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文中虽没写白茶二字,但句句讲的都是白茶制作的工艺,由此证明白茶制作工艺到明朝晚期已经出现了。

按田艺蘅记载,明代的这种茶是“晒”和“焙”出来的。而今天白茶的制作也只有简单的萎凋和干燥二步,但其中却处处体现“简约不简单”的严谨和技术。

首先是萎凋,这是让新鲜茶叶大量失水的过程。由于建阳小白茶出产自闽东北茶区,这里高山和云雾多,阳光少且阴晴不定,通常采用室内萎凋的方法。李泉弟介绍说:“除了气候原因,小白茶叶片较薄,日晒会产生红叶的现象,会降低茶叶的价值。”

现代设备的介入,让制茶更为便利,制茶过程也变得越来越科学,这也为大宗茶叶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萎凋之后,需要将茶叶归拢到一起,在炭火上微微烘焙。这个过程较为隐秘,饮茶人多不知,但白茶的“醇和”口感就源于此。

古法制作,是制茶的基础和灵魂,而非束缚。看似简单的制作工艺也需要科学的量化和科技的助力,科学化制茶让大众喝上好茶的梦想得以实现。

此白茶 可涤心

距离建阳不远的建瓯宋代已有“北苑贡茶”,以及与茶紧密联系的茶器具——建盏。在苏轼的《新岁展庆帖》中还提到了向好友陈慥借建州捣茶用的臼和椎的事情。

南宋闽北建州,从朱熹和他的书院,到雕版印刷技艺中和浙本、蜀本齐名的建本,此地的茶和这里的盏、臼,共同佐证了这里曾经繁盛的文化。

盏、臼、椎,这些物品也因为茶而变得生动和被大家传颂。从古至今,茶可以是柴米油盐一般的日常之物,但又是文人骚客借物言志的精神寄托。

山泉焙新绿,茶香满庐园。

舌尖巧滋味,没喉五藏甜。

晴光金窗暖,晓风桃花烟。

愁心随风去,偷得半日闲。

热气腾腾的茶汤,色如淡金,清翠香洁。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微苦的饮品中,体会生活,参悟天地。



作 者:燕 枫

编 辑:黄 今、石香云

签 审:何 宇、林 纯

制作人:汪 鑫

监 制:洪 琳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