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定能遇见一座石刻像

来源:华语环球 编辑:黄今 2021-09-30 17:25:44
-

说起“转角遇到爱”这句近几年大热的话,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体验。比如,在重庆市大足区,中国南方最大石窟群所在地,当地版本应该是这样的:转角定能遇见一座石刻像。

镌岩妙像

大足石刻是分布在重庆市大足区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这里有75处石窟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全区24个乡镇无一没有石窟分布,总数有5万尊之巨,铭文10万余字。石窟的年代,从初唐一直延续至明清,又以宋代最为恢宏。

大足石刻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造像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和生活化特色,承载了一个变迁时代独特的精神内涵,是极具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

1999年,大足石刻以“无与伦比的天才的艺术杰作”等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三项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全世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类遗产中,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如今,这一批精美文物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了它的“大足时刻”。目前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的“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是近年来国博首次举办有关石窟寺世界文化遗产的展览,该展不仅全面展示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和历史,也呈现了历年来大足石刻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成果。

龛窟荟萃

公元3世纪前后,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先后于北朝和隋唐时期多次在中国北方形成造像高峰,出现了敦煌、云冈、龙门、巩县、响堂山、炳灵寺、麦积山等代表性石窟。唐末,北方石窟逐渐走向衰落,而以大足、安岳为代表的川渝地区却掀起了石窟史上的又一次高峰,续写了唐末至宋代期间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和石窟艺术。作为石窟艺术晚期的代表作,大足石刻将中国石窟艺术兴盛的历史延长了400多年,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大足石刻,曾长期湮没于荒山野岭中,也因此保存相对完整。清嘉庆年间,著名考据学家、大足知县张澍寻幽探古、拭迹辨文,首开大足石刻研究之先河。此后百余年间,梁思成、刘敦桢、杨家骆、马衡、顾颉刚、王朝闻、刘开渠、叶毓山等先后对大足进行科学考察,他们不仅用双手拂去历史的尘埃,还用渊博的学识揭开了这座宝藏的神秘面纱。

1956年11月,中国美协组成了“四川大足古代雕刻考察团”,在大足、广元、安岳、成都等地开展了近两个月的野外调查。考察团以大足石刻为重点参照,改写了美术界对我国雕塑艺术“唐盛宋衰”的观点。

承故焕新

大足石刻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开辟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这里的造像大多循崖凿像、依岩建龛,运用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在石窟艺术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大足石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对外来艺术的改造和转型,造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大足石刻时代”,展示出其特有的文化品质和艺术气质。如,大足北山的转轮经藏窟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再现了宋代艺术特质。

大足石刻不仅有对佛、菩萨、罗汉等百态塑造,也有对各种世俗人物的传神写真,他们个性鲜明、体态优雅,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原位于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窟的南宋醉酒人像,袒胸露肩,席地而坐,以手撑地,逼真地刻画出醉酒无力的状态。大足石刻塑造出极具中国本土化的造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

大足石刻作为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历经千年岁月风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自20世纪50年代始,大足石刻研究院就采取传统工程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全面检测、加固除险、风化救治等系列科学手段,令饱经风霜的大足石刻得以保留下此刻的面貌。

2008年,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历时8年完成了从石质胎体到彩绘层、贴金层的逐一修复,终于使千手观音涅槃重生。

千手观音究竟有多少只手?历来是个谜。传说,清代有一位僧人,借给千手观音贴标签的机会,一只手贴一个标签,数出有手1007只。在这一次的修复中,借助现代化的扫描测绘仪器逐一编号,才确切数出千手观音有手830只。从南宋工匠雕凿出这尊精美绝伦的造像,到今天借助最新的仪器计算她有830只手,时间跨度是800多年。

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积极倡行石刻造像的数字化保存工作,逐步完成了龛窟造像扫描,同时采用3D打印技术对部分造像进行了复制。借助科技和艺术的创造力,不可移动的大足石刻从深山中走出来,赋予了世界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嘉 宾:佟春燕

作 者:陈毓娟

编 辑:王昕宇

签 审:何 宇、林 纯

制作人:汪 鑫

监 制:洪 琳

感谢:中国国家博物馆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