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环球华语环球

一粒榄雕 大千世界

来源:华语环球 编辑:李敏婷 2022-08-07 20:00:03

榄核雕刻,属于广东民间工艺品的一种,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提起榄雕,人们不禁会想起明朝魏学洢所著《核舟记》中的一句话,“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文章中把那件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的核舟描绘得出神入化,其技艺让人惊叹不已。而事实上,榄雕的确小巧精致,能将万事万物融入小小的榄核之中,小中见大,微观万象。

榄雕始创于广州增城新塘镇,早在明、清就已盛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明代僧人以榄雕船赠香客以示“普渡”,明宣宗还亲自操刀雕刻;而到了清代榄雕更是历年的贡品;现代榄雕作品继承传统,小巧玲珑,运用了镂雕、浮雕、圆雕、微雕等手法创作,精雅别致,令人叹绝,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广州增城一带自古盛产乌榄,因其核大仁小,坚实幼滑,颇为适合雕刻之用,为榄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榄雕可以分座件、挂件、珠串、核舟等品类,以“东坡游赤壁”为题材的核舟是广州榄雕的传统样式,历代名家均有此类作品传世。20世纪中叶以来,榄雕得到进一步发展,花色品种增加至五十余种,出现了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国际象棋等一些新品种,2008年,广州榄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工艺复杂、产值较低,榄雕手艺人一度纷纷转行,这项传统技艺处于濒危状态。而深耕广州榄雕领域的曾氏父子——曾昭鸿、曾宪鹏,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诠释了 “坚守”二字,并且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一把雕刀、一方桌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从1972年始,便开始拜师学习榄雕技艺,他结合榄核的外形与结构,独创出榄核镶嵌技艺,其代表作品《中华世纪龙》是一艘两进四层楼阁的龙船,长19厘米,船上约200多个人物神态各异,12扇如米粒大小的窗户开合自如,楼阁屋檐上的灯笼迎风飘摇……曾昭鸿介绍,这是他用独创的镶嵌技艺、花了近4年时间、用200多颗乌榄核镶嵌后再创作的得意之作。

“一般来说,一个橄榄从原材料到成品,一般要经历4个步骤,第一个是选料设计,橄榄核属于植物,所有橄榄核都不太相同,因此我们得根据橄榄核的外形来设计作品;第二步是开出毛坯,作品的好坏直接从一个粗毛坯即可知道;第三步是雕刻成型,在粗毛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最后一步就是打磨,把多余的刀痕给去掉。榄雕同为雕刻工艺,跟木雕和牙雕相比,榄雕难度更大一些,榄雕的榄核硬且脆,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 广州榄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继承了父亲曾昭鸿的榄雕技艺,承载着岭南人的家国情怀,小小的榄核在他的刀下,每个作品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

“落刀如鬼神,定夺生与死;刀尖有力稳,雕出精良品”这是一首业内的传徒小诗,经过选核、开坯、雕刻、打磨的过程,雏形应运而生。通过改良技法和镶嵌组合技艺,榄雕工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今的广州榄雕既是工艺,更是艺术,它贯穿着古老的岭南文脉,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焕发着新的生命与光彩。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监   制:洪   琳、杨奉涛

制作人:汪   鑫、杨修雯

主   编:何   宇

编   辑:李红、李敏婷、李思媛、王奥夫

感   谢:广东台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网友评论

登录

评论展示

  • 华语环球2196用户
    节目效果特别棒,期待下一期的节目!求安排!!!
  • 华语环球2569用户
    节目效果特别棒,期待下一期的节目!求安排!!!节目效果特别棒,期待下一期的节目!求安排!!!节目效果特别棒,期待下一期的节目!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