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环球华语环球

海丝交响丨东山歌册焕新声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编辑:钟毅 2023-12-21 14:14:06

一曲南音悠悠,永嘉乱弹、客家山歌,布袋木偶掌上乾坤;一段鼓词朗朗,东山歌册、八音锣鼓,佛山醒狮四海江湖。声音纪录专题《脉脉相传》,倾听中华大地上的历史回音与时代新声。

东山岛,别称陵岛,形似蝴蝶亦称蝶岛,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沿海,隶属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是福建省第二大岛、中国第七大岛。盛夏之末,我们来到这里探寻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山歌册。

大家听到的是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实验小学的陈唱萍老师带领学生演唱东山歌册《英雄八少年》。

记者和老师学生对话:

“记者:几年级的你们?

学生:我们五升六。

记者:学歌册学了多长时间了?

学生: 学了三年了。

记者:现在大概学会多少首歌册了? 

学生:大概20几首。

记者:这么多啊!都有些什么?

学生:有《龙王送来满载鱼》和《绿色足迹》等。

记者:《绿色足迹》讲的什么内容?

老师:是谷文昌的故事。

记者:噢!谷文昌是你们当地的好干部。

老师:是,我们还做了一个四有好书记,还没上演。”

什么是“东山歌册”呢?简单来说就是具有东山方言特色的东山歌谣集歌成册,包括渔歌、闽南民谣等等。

东山歌册是明朝从广东潮州传入东山的,在传唱过程中融入南音、秦腔等曲调,它以诗叙事,所以有人称歌册是“长篇方言叙事诗”,是一种民间文学的通俗唱本,在福建省东山岛流传了四百多年,当地人习惯将他们所演唱的歌谣称之为“渔歌”,“渔歌”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06年,东山歌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东山歌册在校园普及传承,东山县实验小学邀请东山歌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的黄春惠等老师到校,一腔一调地教学校老师演唱。并采取签订师徒结对协议的方式,要求学校每位老师每学年最少学会唱十首歌册歌曲,并能娴熟的演唱。音乐老师陈唱萍介绍说:

“春惠老师除了来学校教我们唱,还带我们去福州参加培训,是一个非遗的活动,厦门的答嘴鼓、剪纸等非遗一起参加的培训。”

东山县实验小学把富有特色的东山渔歌开发为音乐课程,编写了专门的教材,使东山渔歌艺术深入广大师生的心中。目前,学校的歌册社团有两个班,大概三四十人左右,刚才为我们演唱的同学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叫姚瑶,是五年级学生,我非常热爱渔歌,想给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这个传统(渔歌)。我叫沈洪伊,我觉得渔歌我们应该要传承下去。”

“我叫刘溢涵,我非常热爱渔歌,我希望能把渔歌这种东山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闽南文化。”

据了解,东山歌册是东山妇女旧时代的生活教科书。旧社会的东山妇女一般不外出抛头露面,大家在家中或到邻居家织网、绣花或做针线活,妇女通过听“歌册”认识历史、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学会做人、明理是非,知善恶、识礼议。东山实验小学副校长黄明贤老师还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听奶奶唱渔歌的情景。

东山实验小学老师黄明贤:

“我小时候,我住在那个大杂院皇家大厝里面。我从小就听我奶奶在唱渔歌,过去点个煤油灯放在床前,就坐在那里听渔歌,我们周围像我奶奶那个年纪的那些人,很多家庭妇女都不识字啊,她们就靠这个渔歌口口相传,通过唱歌,先会唱,然后再去认字,除了我奶奶,我妈妈也唱得非常好。”

东山歌册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蔡婉香成为首位国家级东山歌册传承人,今年她已经83岁高龄了。

为了更好地传承歌册,2007年蔡婉香牵头在东山岛码头社区成立了歌册传习所,坚持做到每周3个“歌册传习日”,来传习的学员有三十人左右,年龄最大的八十几岁,最小的十几岁,学的歌册有十几本,她们多次代表镇、社区参加市、县的演出,还到广东潮州市等地开展歌册传唱交流活动。如果你们来东山岛旅行,突然听到一种类似“侗族大歌”的歌声,那你就有耳福了,你们听到的可是国家级非遗东山歌册!

如今,歌册一直在东山岛内唱响,传习所的阿姨们都表示每周都很期盼练歌的日子,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在采访中,蔡婉香老人一口气唱完了近半小时的《穆桂英挂帅》选段,不得不令人叹服!

以前人们学习歌册主要是靠口口相传,真正拥有歌册的很少。蔡婉香老人现场展示了几本泛黄的线装歌册,据说已经有几百岁了!上面字迹依然清晰还带着注脚的唱词,让我们仿佛走进了老人往昔的岁月中。一位阿姨分享了她小时候学习歌册的一个趣事。

“我小时候有兴趣,看老人家在唱,我不会唱啊,就很好奇,觉得有意思。我 12岁的时候,当时搞所谓的破除迷信运动,人家挑着歌册去关帝庙去烧掉,我就偷偷拿了一本,拿来自己来看。”

东山歌册入选“非遗”后,喜欢歌册的人越来越多,蔡婉香等歌册老艺人发挥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使东山歌册重放光彩。

张丽卿是东山歌册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是活跃在歌册传习所的积极分子之一。

谈到现在爱唱、能唱歌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的问题,两位传承人表示:

“张丽卿:尽量让年纪小的学生来学,他们学的比较好。因为成年人有工作有家务,上班急匆匆,家务乱糟糟。但我们也组织了身边一些有基础愿意继续学的中年妇女,组成歌册班,目前已经有21人了。        

蔡婉香:教小学生最快了,十多遍就记住了。教中年人就比较费劲。尤其现在学生通过电脑和投影等现代科技,都不用在黑板上写,边看边记,特别快就记住。我们也拍了照片留存纪念。现在不仅女孩子学,男孩子也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歌册,东山歌册班不仅在自己的社区、村落传习,她们还到马銮湾、金銮湾等东山旅游的场所表演,经常会吸引台湾来的老乡和其他游客围观;遇上一些祭祀节日,她们还会到船上或者到关帝庙去唱,有时一唱就是一星期。她们还会时不时前往潮州去和当地的歌册爱好者进行交流。

东山图书馆研究馆员游明元老师长期从事东山歌册的收集、整理、研究以及非遗项目申报等工作,他认为东山歌册有“歌—册—曲”三位一体的特点,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应该要更好地实现传承与创新。

游明元:

“东山歌册是旧时代妇女的生活教科书,是教她们怎么做人的,这不保护还保护什么?它的特色一是像叙事诗,是写实的;再一个是它的文字很浅显,故事性又很强。我常说:世界上最长的诗是《英雄史诗》,世界上最长的歌是《东山歌册》,它从闺房走到厅堂,从厅堂走到田井,从田井走到大街小巷,再走到台上甚至还上电视,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传承。

一半是小镇,一半是大海,南门湾是东山岛最文艺的海湾了,《左耳》《你的婚礼》《炽道》等影视作品曾经来这里取景,如果你来这里打卡电影同款场景,很可能会遇到“阿勇和阿涛”,也会听到东山歌册。

东山人阿勇和陈顺涛因为共同的音乐爱好相识,一拍即合便组建了一支自己的乐队,叫做“阿勇和阿涛”,在网络上传唱东山歌曲。

阿涛本名陈顺涛,今年27岁,从小在东山长大,退伍后考上闽江学院音乐专业,毕业后在福州一家琴行当培训老师。直到2018年初,阿涛回到东山,看到家乡旅游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感受到了家乡越来越浓的文化气息,下决心回家乡创业。他在县城开了一家琴行,并辅导传授吉他弹奏。阿勇本名朱亚勇,今年30岁,大学毕业后也从事了许多行业的工作,最后也是回东山开了一家果汁店。

我们聊到东山歌册的时候,他俩哈哈大笑着说,家里老人都会唱,只是之前并不知道这些歌谣有个“东山歌册”的名字。

“阿涛:我妈跟我奶奶都会,其实最开始我都不知道它叫歌册,就是听他们在干活的时候哼着,以前我爸妈补网嘛,他们就会唱,后来才理解,原来他们之前唱的就是歌册。阿勇:我小时候印象当中的歌册,一部分写的是教育大家怎么去做人,一部分是写植物、动物,还有一些天气节气的知识。”

“阿勇和阿涛”以创作民谣歌曲为主,《东山后生仔》、《等阿明来载》、《东山岛渔歌》、《巴浪鱼》等歌曲在抖音上的点击率都非常高。每一首民谣都是大白话的歌词,明快的音乐节奏,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对家乡的热爱。有时候他们写出来的一段旋律,突然都感觉很熟悉,细想发现原来就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哼唱的曲调,东山歌册已经潜移默化的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阿涛:

“实在找不到灵感的时候,就去村里问老人,我们创作出来给他们听,我们不知道是歌册,他们自然而然就哼出来了,但他们都不知道出处,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们有自己写的几首歌,发现很像,但是你说不出那种感觉来,有一次我不知道他(阿勇)在唱什么歌,但是他哼着的旋律,我就是听过,我把词写出来后就发现这首歌很容易上手。”

蔡婉香她们演唱的歌册,旋律比较简单,甚至可以说比较单调,很多年轻人都不太喜欢,作为90后的阿勇和阿涛就大胆地进行创新。

“我们想把老一辈人的歌册的思想精华用现在的唱法表达出来,把原来比较老式的调变成闽南新民谣,这是不一样的创新,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

随着越来越多人关注这支乐队,如今的东山歌册文化正在青年一代的创造下走向更远的地方。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网友评论

登录

评论展示

  • 华语环球2196用户
    节目效果特别棒,期待下一期的节目!求安排!!!
  • 华语环球2569用户
    节目效果特别棒,期待下一期的节目!求安排!!!节目效果特别棒,期待下一期的节目!求安排!!!节目效果特别棒,期待下一期的节目!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