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环球华语环球
北京时间:2025/04/09 星期三 15:45:03

《潮人家小国大 番批纸短情长》系列专题之二:跨越山海的口批和回批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编辑:钟毅 2024-12-03 16:34:38

《潮人家小国大 番批纸短情长》系列专题之二

《跨越山海的口批和回批》

作者:黄彩琼 卢仰 江永宏

 中国在儒家文化、宗法族制的千年浸润中,出现了“家国同构”效应,即家国一体,也就是国是家的合法性基础,家是国的缩影。侨居海外,炎黄子孙无时不牵挂祖国。尤其是有外侮之时,此现象尤为突出。从一些侨批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家国情怀。

作为全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展厅展出的抗战时期番批令人动容。一封封番批所用的信笺化身“爱国笺”,见证了深厚的爱国之心,体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民族精神,广大海外侨胞身处异国他乡,但一直心系祖国、情系桑梓。这个时期的番批信笺,常印着“抗日救国”“勿忘国耻”的红色字样,还有批信全文刊印“总理遗嘱”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语。有的还把抗日英雄蔡廷锴将军的肖像印在信笺上,让民众铭记这位抗日救国功标青史的英雄人物。所汇款项不仅为贴补家用,更多有注明“请购救国公债”或捐献出来。海外华侨的慷慨解囊,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抗战时期,遍布世界各地的侨胞同仇敌忾,以实际行动支援祖国。据学者研究统计,海外侨胞每月捐赠达2000万元国币,相当于当时国内每月军费的三分之一。

番批的批封,与今天的普通信封大小相似,居中是一红色长条。红条上用毛笔写着收信人姓名,右侧是收信人地址,左下是寄信人地址、姓名,左上则注明了汇款的币种和数额。从大量遗存的侨批实物史料可看到,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捐飞机捐大炮,尽己所能支持抗日战争,甚至他们在批信中表示了不畏牺牲的信念,而其中一些华侨子弟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海外赤子或亲身参与,或奔走筹资,那批封上的抗日口号,那刻着购救国公债的邮戳,那闪耀在字里行间的民族精神,这一封封番批,无一不向我们展示着华侨们满腔的爱国热血。“家国一体”之家风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华侨爱国志士仁人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慷慨激昂、勇于献身。

我们在汕头侨批文物馆看到一封特殊的口批,没有来批只有回批:1938年,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给澄海信宁郁联社同人捐款支持延安抗大的回批。在侨批的文库中,一般国内寄往国外的回批极为少见,只见回批,不见来批的情况更是罕见。具体流程和背后的感人故事,跨越山海,流传百年。

20世纪20年代,汕头澄海青年苏君谦与友人在家乡先后成立读书会,创办小学。而后,苏君谦赴泰国谋生,逐渐成长为旅泰青年侨领。1938年,该学校开始发展党组织,并经常开展抗日宣传工作。苏君谦获知后十分高兴,便和他的同乡挚友郭子纲、黄奕3人共同捐资国币200元,通过学校将钱款转至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为办学经费。当时国家正处危亡关头,苏君谦等3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日的主张,不畏艰难险阻捐款寄批。这200元国币当时就是在泰国开设的增顺侨批局用“口批”的方式寄汇的。“口批”由寄批人苏君谦等3人口头说定,由增顺侨批局送达家乡挚友詹欧波,再由他转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所以没有来批。

在收到捐款后,1938年9月21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和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联名,专门给澄海信宁旅泰青年侨领苏君谦和他的同乡挚友郭子纲、黄奕3人写这封回批。周恩来等同志在回批中,对他们的爱国热忱给予高度评价,“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才之养成,爱国热情,殊堪钦敬”。这封由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廖承志联名写就的回批显得格外珍贵。

“口批”是抗战时期批局的一种特殊侨批,一般都是“大额要款”才用这种寄汇渠道,寄批人只用“口头”说定,将批款交由递送侨批的批局,批局直接面授最信任的“批脚”,凭代号和密码到银庄取款后然后分送各地。因为当时日寇封禁严酷,倘若暴露,“批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口批”不仅考验了批局和“批脚”的职业素养,更生动反映他们在生死存亡之间的笃诚守信。

不仅批局负责人诚信,批局用人也秉承以德为首的原则。为确保侨批准确投送,批局在选用人上,一般都是聘用知根知底的、为人诚实可靠的人员作为“批脚”。许多“批脚”家境贫寒,生活艰难,每天要走近百里的路,分送上百封侨批,而酬劳仅为两斤大米或一元国币,但他们从未言说其中艰辛,也从未对批款产生非分之想。

我们在走访时,听汕头潮南区成田镇田中央社区的“批脚”讲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田镇有7家批局,仅田中央一个村旅外乡亲在泰国就开设了6家批局,铺号分别叫永振发、永顺利、协成丰、成昌利、德顺盛、泰盛,侨批辐射范围远至梅州。每家分发侨批的有20多人,足迹遍及普宁、惠来以及整个潮阳。当时每个“批脚”月工资是几块钱, 较高的工资一天是0.7元,两天是1.4元。田中央现有常住人口8000人,从清代咸丰年间起,一批批当地村民远赴东南亚发展,如今旅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多达6万余人,是当地人口的7倍多,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侨乡。

那时候,“批脚”出门送批款全靠步行,挂个褡裢,拿把纸伞,提着市蓝,里面装着侨批和“汇水”,有时起早贪黑赶路,经常要独自走于山林之中。在潮汕,神仙和批脚都是没人敢轻慢的,敬神的钱物、庙里的供品、批脚身上的银两,连最没德行的盗匪都不生妄想,绝不敢贪污和偷盗。山贼海盗也是人生父母养,知道这是血汗钱,抢了会遭报应的,会遭雷劈。偶有所犯,一旦被抓住,量刑极重,轻则坐牢,重则掉脑袋,就算轻饶,也会被唾沫星子淹死。于是,潮汕金融史上形成一个奇观:没有人抢批款。

上世纪70年代,国务院明确要求“侨批业归银行接办”,绵延一个半世纪的侨批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批局撤掉,“批脚”们转入银行工作,也陆续随着各地侨批局的关闭告别了这一工作。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长久留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

我们徜徉在汕头市老城区,西堤公园临港而建。“振盛兴批局”“恒记批局”……老街、老铺的名字被雕刻在公园广场内,印有侨批样式的瓷片嵌在公园的景观墙上。红头船、樟林港……积淀千年的海洋文化,造就了潮汕人“走天下”的气质,也形成了大批次的潮汕籍华侨。赚钱养家的强大精神动力,促成了“银信合一”的家书——侨批的诞生。一封封侨批,是海外侨胞艰苦奋斗支持家乡的历史见证和宝贵文献。真实地反映了华侨与眷属特有的精神与感情,是研究潮汕近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档案文献,已先后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为保存、展示这些珍贵的书信,2004年,全国第一家侨批文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开馆。这里珍藏着12万封这种特殊“家书”的“侨批”,成为海外华侨华人艰辛创业、情系故里、笃信守诚的见证。它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薪火相传的行为准则,是彼岸侨胞对家的承诺,是侨商不负所托的辛苦奔波,是此岸侨乡的温情守望。侨批已成历史,侨胞对家乡的支持从未停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汕头侨批文物馆也承担起了讲述历史、教育后代的使命,吸引着市民游客参观学习,传承侨批文化,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侨批作为侨民到侨乡再到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需要进行深入提炼和挖掘,给予文化层面的观照。作为中国13个已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中第一个开展立法保护工作的项目,广东通过地方立法,为保护侨批、留住中国故事作出积极尝试。今天的广东,正扎实开展侨批档案的保护管理工作,遵守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近年来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侨批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献价值,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网友评论

登录

评论展示

  • 华语环球2196用户
    节目效果特别棒,期待下一期的节目!求安排!!!
  • 华语环球2569用户
    节目效果特别棒,期待下一期的节目!求安排!!!节目效果特别棒,期待下一期的节目!求安排!!!节目效果特别棒,期待下一期的节目!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