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家小国大 番批纸短情长》系列专题之四
《诚行天下,魏启峰批局开通秘密通道,“东兴汇路”救活大半个潮汕》
作者:黄彩琼 卢仰 江永宏
“诚信”是潮商事业成功的基础。潮商以严格的产品质量信誉和一言九鼎的人格信誉,形成了诚实守信的商号文化,并以此来规范家族子女的品行,以及形成企业良好的运行机制。一封封番批,辗转千里以至万里,从侨居国递送到侨眷手中,体现了潮商可贵的重信守诺。一封封番批,成了联结亲情乡情的纽带,成了横跨大洋两岸的桥梁。
番批从侨居国递送到侨眷手中,辗转数千里,靠的就是“诚信”二字。作为送批者的侨批局,千方百计确保番批安全快捷、如期如数送达侨眷手中;作为收批者的侨胞眷属,对侨胞在批信中交办的事项如实执行。有的侨胞因一时经济紧张,按时给家人寄批有困难,还会来批局“赊批”,由批局先行垫款,等收到家人回批后再来还钱。重信守诺贯穿于侨批业运营的各主要环节,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诚信链”。
揭阳是潮汕文化发祥地,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之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人出国谋生。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当时的普宁县、揭阳县出现出国热潮。据最新数据2023年年揭阳市侨务部门统计,揭阳侨居海外的华侨约611.5万人,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以旅居东南亚最多,他们漂洋过海,艰苦创业,为侨居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据已有关资料显示,揭阳早在清光绪13年,就已经有侨批局创设,揭阳历史上向后出现过69家批局,这些批局多以联号经营存在。在揭阳的多家批局中,魏启峰批局无疑是最出名的,逾百年光景,跨越3个朝代,魏家5代人精心操持着,成为潮汕地区经营时间最长的批局。
魏启峰批局简直就是诚信的化身,其前身“森峰启记批局”1879年由魏福罗始创于揭阳县榕城镇(今揭阳市榕城区)。魏启峰批局是一家典型的家族式企业,历经百余年时间,在魏氏“承、先、立、茂、基”五代人的竭力经营下五代人的竭力经营下,国内外都建有批局分局。形成一个以经营番批为主,兼营土特产的国际性金融网络。
魏启峰批局还在汕头、揭阳发行了“启峰银单”,即就是“启峰银票”。它的最大特点是免收任何手续费,纯属代收代付。因为魏启峰批局资金雄厚、以诚信、快捷和服务周到著称,声誉极佳,生意兴隆,是潮汕地区著名批局。所以,启峰银票得到社会公认。潮汕地区的糖行、绸缎布庄等大商号与汕头都有贸易往来,携带巨款沿途有遭抢劫之险。启峰银票的发行犹如为客户充当镖局,免费递送现金,深受各大商号欢迎,纷纷使用启峰银票。启峰银票广泛流通于汕头、揭阳、普宁、丰顺、汤坑、棉湖等地。凭单随到随兑,银票常被当成货币在市面上流通,有的银票流通期长达一、二个月,为分批人和收款侨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后,魏启峰批局业务范围全面扩大,成为“专收、联营、代理和委托代理”全面发展的专业机构,国内的业务拓展到整个汕头地区,海外发展至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国,设站点共23家,1936年,海内外业务网点增至42家。据杨群熙《潮汕地区侨批业资料》记载:“魏启峰批局鼎盛时期经办的侨汇总额约占全潮汕的一半。”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潮州府志》中记载,民国期间,揭阳侨汇金额居各县首位,约占全潮汕的15%,魏启峰批局起着很大的作用。又据统计,魏启峰批局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前几年的年侨汇总额,已跃升至约占潮汕侨汇总额的50%。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侨批业受到很大的打击。1939年6月日军攻占汕头后,汕头这个潮汕地区侨批转运中心沦陷,整个南洋和国内的批局体系陷入瘫痪。因日军封锁,原有递送侨批的汇路中断,逾百万依靠侨批生活的妇孺陷入困境,抗战物资亦一时短缺。使许多侨批局无法正常营业,因而停业或倒闭。例如万丰发侨批局,沦陷前的1938年11月,万丰发侨批局受理批信3215件,至沦陷后的1941年1月,受理批信仅剩145件。沦陷区汕头的多数批局把大量番批业务委托国统区的揭阳魏启峰批局代理;例如有信庄批局,除潮安、澄海及汕头三县市沦陷区番批照常直寄汕头外,其余各县暨潮安、澄海部分地方,一律迳托国统区的揭阳魏启峰批局代理。因而汕头虽然沦陷,但海外寄潮汕的番批并未间断,番批在艰难处境下想方设法开通邮路,为侨胞寄送批款,其中的一条汇路,就是印尼-香港-韶关-兴宁-揭阳。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经由香港中转的侨批邮路被日军封锁,无论是华侨捐款支援国民政府和八路军抗日的侨批,还是作为侨眷生活来源的侨批,都极难解递到国内。战争使华侨和侨眷久未通信, 海内外华侨与侨眷互相牵挂。陷入华侨急于汇款无路,心急如焚;侨眷急等侨汇度日,望洋兴叹的困境。使大约一半依靠华侨汇款生活的潮汕人断绝经济来源,致使潮汕百业凋敝,饿殍遍地。侨眷的生活陷入绝境,有的人变卖家产衣物,有的人卖仔卖儿,有的人流落失散甚至活活饿死,潮汕地区出现大量死亡和绝户的惨状。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魏启峰批局不辞劳苦,冒险突破日伪军的重重封锁,开辟了“以陆代海、以步代车、以山道僻径代公路通途”的“边界线”的战时送批线路。几度把侨批由香港经海路到汕尾、甲子,再从陆路转往兴宁、揭阳,将侨批分送到侨眷手中,以解燃眉之急。尽管魏启峰批局成功突破了日军初期的封锁,但是所解付的侨批不仅批量少,而且极其危险,兼之解付不能定期,仅是短期救急之策。
后来,在安南(今越南)批局同行的帮助下,经侨批经营者冒险探索,开辟了侨批从安南(今越南)芒街,再越过国境线于广西东兴镇入口,沿南宁、桂林,辗转到达处于国统区的广东兴宁,由魏启峰批局驻兴宁办事处派专人领出,这就是抗战时期有名的“东兴汇路”。一纸番批辗转数千里到达揭阳,最后发至潮汕各地。负责这一业务的魏启峰批局职员一路翻山越岭、忍饥挨饿,还要避开军、匪侵夺,每一次都要历尽千难万苦。路途艰险,一趟往往要两三个月才能走完。
由于当时整个潮汕地区其他批局的汇路基本中断,海外侨胞的侨批均由东兴汇路抵达,据有关专家估算,当时由东兴汇路汇往潮汕国统区的侨汇,每月达越币1000万元以上,其中约70%以上是经由魏启峰批局收转。不但救活了大半个潮汕,而且支援了国内抗战,为抗战时期潮汕地区侨批业发展发挥了极其巨大的积极作用。1945年8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据《潮汕地区侨批业资料》记载,魏启峰批局负责人魏启和当面嘱咐儿子魏茂硕带同战争后期积压的回批和随身护照、证件等,赶赴广州,再乘“穗港轮”到达香港。因受战争破坏的民航业尚未恢复,即申请乘搭盟军飞机飞往暹罗。又从暹罗急速赶回汕头,把战时积压的来、回批件带给海内外两地亲人。魏启峰批局乘东兴汇路之势,神速赴暹之举,使战后头三年的侨汇年总额跃升至全潮汕侨汇总额的50%左右。因此,魏启峰批局被誉为“潮汕第二邮局”。
解放战争期间,国币和关金严重贬值,当时的国民政府为摆脱危机发行了金圆券和银圆券,致使金融业加速崩溃,对侨批业务运作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令众多依赖侨汇生活的国内侨属面临困境。当时有的批局利用国币贬值和正常寄运批信、转驳批款的时间差牟取利益,有的批局拖延兑付时间,有的批局从原来只收手续费转变为炒卖侨汇的投机商。尽管局势不利,魏启峰批局急侨属之所急,坚持以港币为本位货币维持经营,坚决维护休戚相关的寄批、收批人的利益。港币是侨批的硬通货,各国的钱先要到香港兑换成港币,再转递给侨眷。港币在潮汕的流通,日常又普遍。
在那个艰难的时代,魏启峰批局为接上侨胞音信救人一命,打破常规,只要是接到寄批目录,在没有收到批款的情况下自行垫付批款,先安排批款送至侨眷家里接济生活,在番批到达批局后由“批脚”再次派送批信,确保了快捷送批。这样一来,就出现“一批两送”现象,大大增加了批局的工作量和成本,但这就是魏启峰批局的诚信和责任感,深受海内外侨胞侨属的信赖和赞许。魏启峰批局历经5代,百余年的心血,将远赴海外谋生计的华侨的血汗积累及殷殷牵挂源源不断地送回到家乡亲人的手中,在潮汕的侨批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近期,我们来到到魏启峰批局的始创地—-揭阳榕城梅兜村实地探访。探访这家百年批局的风雨侨批路以及服务华侨、造福桑梓的感人故事。
位于村大道上的魏家老屋“四维里”牌匾清晰如旧,是一座潮汕老式豪宅“驷马拖车”。这里是当时批局番批运作后台,已历经百年,虽已破损不全,但四条厢巷一层又一层的门闾,刻着“礼、义、廉、耻”的字样隐约可见。位于老市区热闹地段商铺的石刻招牌“魏启峰批局”大字依稀可辨。梅兜群众后来把四维里门前的街路称为启峰路。
更难能可贵的是,魏启峰批局响应党和政府号召,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认捐了一辆坦克的资金支援抗美援朝。
1979年,魏启峰批局的业务正式收归中国银行办理。基于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以及魏启峰批局的良好信誉,在香港的分号——榕记批局继续经营侨批业直至1987年。所以,魏启峰批局经营时间长达109年,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潮商的信用理念之强在此略见一斑!
2012年,国家档案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侨批为“世界记忆遗产”时,魏启峰批局在揭阳旧址的相片、四维里的《本堂落成记》石碑碑文相片和代表人魏基坚先生的单人照片被送上联合国,成为申报项目的重要资料之一。《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于2013年6月18日正式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
2014年,揭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一批城市道路,位于四维里北侧的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被正式命名为启峰北路。
2020年,位于中山街道思贤路西段的魏启峰批局旧址被榕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魏启峰批局成为经营时间最长的潮帮批局,誉满南洋和潮汕地区,在潮汕侨批史上作出卓越贡献,充分展现潮汕人的胆识与智慧,海外侨胞和侨批业者笃诚守信的敬业精神和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操。